Archive for 2月, 2022

我的39岁

奶奶去世了,我终究没能见她最后一面。那一天是7月20日,郑州下了百年一遇的暴雨;同一天,我们在美国买的新房正式交房。这三件跟我和家人息息相关的大事同日发生,有种超现实的怪诞。奶奶是癌症带走的。最后的日子靠呼吸机和止疼药维系,让人心疼又无能为力。奶奶在我中学时照顾了我整整六年的饮食起居,这段恩情从此再也无法报答了。我会常常想念她,想念她的笑容、她的教诲、她的上海情、她的拿手菜(炒米、卤面、凉皮……太多了)、以及和她在一起的时光。


说起买房,这当然跟前一年拿了绿卡有关。心中一块石头落地,让我们终于有了安家美国的底气和决心。看房是从4月中旬开始的。由于疫情等原因,当时的房价已经同比上涨近两成。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导致所有独立别墅都很抢手,有一次我们加价了5万都没中标。连体别墅(townhouse)倒是没怎么涨,其实我们在第一次看房时就有机会拿下一幢不错的,但当时不敢也不甘心下手,便错过了。最终我们在看过十套左右后,买下了现在住的这套。也是个townhouse,好处是价格便宜(不到$30w)、学区满意(这其实是我们找房子的第一标准)、房子较新(2007年)、有人打理(condo),缺点是离中学较远(实际是一块划进了学区的飞地)、房型偏高(连车库算四层楼了)、房子稍小(三室一厅只有165平米)。老婆很满意,我觉得还行,留点念想下次才有进步空间嘛!


因为这是我们三口之家的第一个房产,所以我们都很兴奋,也很享受这种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安顿踏实的感觉。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挑选家具,又花了很多精力布置装饰。我们将客厅弄成电影主题,有一大面墙上贴满了海报和剧照;我们用饭厅展示旅游“成果”,地图+磁板的组合给了冰箱贴以用武之地。我们终于睡上了king size的大床,有了挂满衣服的步入式衣帽间;丹凝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和卫生间(实际是整个顶层),有了像模像样的写字台和书柜。我买了投影屏幕、投影仪架,以后就可以躺在沙发上看120寸的大银幕电影了。其他像什么可扩展饭桌、新办公桌、小旋转沙发、咖啡机、空气炸锅等,都让这个半年前空荡荡的房子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。此外,因为我和老婆上班都要用车,所以我们又添置了一辆新车:属于小型SUV的2022 Hyundai Kona。不过跟房子一样,疫情造成供货短缺从而导致高车价。车行硬气的一分钱也不肯降价,我们最终花了$28k才拿下。


既然已经多次提到疫情,就来说说吧。这一年新冠病毒经历两次重大变异(delta和omicron),导致本来以为夏天就能结束的全球大流行至今仍在持续。不过mRNA疫苗的发明和普及使得病毒的致死率大大降低,让人们(再次)乐观的认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。现在有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,全世界只剩下中国还在严防死守。过去的一年我依然保持淡定,从概率的角度分析风险,积极打疫苗,尽量保持社交距离,消极戴口罩。我甚至觉得这次的疫情从历史角度看未必是坏事。毕竟它给民众敲了警钟,给政府做了演练,给人类带来了mRNA疫苗这个对抗病毒的新法宝。将来即使有更凶猛的病毒,或许我们能更从容应对。


这一年我的工作进展乏善可陈,却有一件喜事发生:我独立申请的R21项目被NIH批准了!这个申请过程说起来有些搞笑:我早在2019年10月就写好了申请书并第一次投递,却因为表格填写问题而被退回(相当于寄信寄错地址);我是直到2020年3月才发现被退回的事,于是错过了2020年2月的下一个投递机会(每年2月、6月、10月共三次机会);2020年6月我第二次投递,这次表格填对了,但很快被告知研究方向不对口而再次退回(相当于男演员申请试镜女性角色被拒);刚好当时我发表了在Ed组的第一篇(也是目前唯一)论文,于是我把论文成果加到申请书里,并做了针对性改动,于2020年10月(距第一次投递时隔一年)第三次投递;没想到居然就中了,而且第一次被评审就拿到了23分、7%的好成绩(14%是批准线)。评审意见里主要强调了可行性和重要性两点优势,可见那篇发表的论文还是起到作用的。申请到经费可以说是我来Ed实验室最大的期望之一。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很难,前两次连评审都没进更是让我对第三次完全不抱希望。所以当我看到分数的时候真有些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太快。以后不管有没有拿到教职,咱至少可以说自己是拿到过四十万刀NIH科研经费的人了。


随着经费的批准,我过去一年有了一个新角色——小老板。因为我还没有招研究生的资格,所以最开始我是想招一个技术员。我第一次发广告,第一次面试别人,过程很新奇,但我对候选人都不太满意。恰巧三月时有一个药学院的博士生想转实验室,找到Ed,我就抓住时机说服Ed让她加入了我的课题。这样,名义上Ed是她的博导,但日常工作是由我指导,课题也是由我来定。我以前带过不少人做实验,不过像这么长期系统的部署工作还是头一遭。现在大半年过去了,我自认在以一个好老板的标准要求自己,幸运的是她工作也非常积极刻苦。我希望我们能磨合的越来越好,这段旅程能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,也不枉人家对我的信任。目前看来,我只能说,任重道远吧。


工作聊完,可以说点轻松的了。去年夏天我们在美国中南部几个州做了10天的自驾游,路线如下:威斯康星->印第安那(住在Yenli家)->肯塔基(德比博物馆、猛犸洞国家公园)->田纳西(住小木屋、纳什维尔)->密苏里(圣路易斯、拱门国家公园)->伊利诺伊(林肯故居)->威斯康星。其中小木屋(Getaway)是第一次尝试,圣路易斯的城市博物馆印象最深,而中间三天和朋友一起旅游也是别样的感受。作为回赠,我们邀请Yenli一家在圣诞期间来我们新家住了两天。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招待别人留宿,很温馨的经历;我觉得我和老婆都是合格的主人:)。此外我们还跟老吴一家一起去了趟威州北部的Door County三日游。那里的沙滩(Whitefish Dunes State Park)和小镇是亮点。


因为买房的支出低于最初的预算不少,加上老婆涨了工资,我们便把剩下的钱用于投资。过去一年的股市先跌再涨再跌,尤其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,总资产还是亏了一些。不过我们看好美国的未来,所以决定按兵不动。我从今年起也开始主动缴纳养老金,为终老美国做准备。令人担忧的是中美关系,两国舆论的针锋相对让我们夹在中间颇为尴尬。因为中国的新冠零容忍政策(机票熔断、回国需隔离数周),父母来美大受限制,我们回国探亲更是遥遥无期。看来今年夏天的长线游又得排除中国了。


丹凝九岁了。她继续坚持练小提琴、每周踢一次足球、跟着Lily学古诗,我也继续坚持给她讲数学。她延续了前一年爱读书的习惯,最近几个月开始喜欢罗曼蒂克,于是找来很多青少年言情小说看。这算是情窦初开吗?但问她班上有没有喜欢的男同学她又说没有。她的新兴趣是益智玩具(即所谓的fidget toys),不光买来玩,还自己动手做。她甚至跟朋友一起在学校开了个“公司”,卖她们自己做的小玩意,居然也挣了三十多块。不过没多久学校就勒令关停了这个名为Olay的公司,她的第一次创业经历戛然而止。但她对手工的热情并未减退,一有空就从油管上找视频自学,然后自己在家鼓捣。看到她难得这么专注于一件事,我们也不忍心干预太多,只是要求她每天先完成必要的练习和作业。我跟老婆在去年年底接触了一种鼓励式教育方法,简单来说就是只表扬不批评,以培养孩子的自驱力。我们发现这很难做到,但我们乐于尽量去尝试。


与去年一样,电影(看电影和写影评)依然占据我大部分的课余时间,其次是看利物浦的球赛。油管上我关注了很多频道,但大多数都没时间看。方舟子是每期必听,然后是袁腾飞的“寻迹漫游”;最近听完了一个讲文革的李肃的“禁忌史话”,正在听刘擎的“西方思想史”;想消遣时我会听“脱口秀大会”,和女儿一起吃饭时则会看“It’s OK to be Smart”。现在因为开车时间增多,我也有更多的机会听(英文)播客。接送女儿上学时就一起听一些儿童类的,如果是我一个人则听《The Daily》、《Making Sense》、《The Flimcast》等。我总感觉学无止境,人生苦短。但我已经比以下名人幸运了(活到38周岁但没活到39周岁):岳飞、夏洛特·勃朗特、卡拉瓦乔、门德尔松……